武昌九曲亭记

子瞻迁于齐安,庐于江上。 齐安无名山,而江之南武昌诸山,陂陁蔓延,涧谷深密,中有浮图精舍,西曰西山,东曰寒溪。依山临壑,隐蔽松枥,萧然绝俗,车马之迹不至。每风止日出,江水伏息,子瞻杖策载酒,乘渔舟,乱流而南。山中有二三子,好客而喜游。闻子瞻至,幅巾迎笑,相携徜徉而上。穷山之深,力极而息,扫叶席草,酌酒相劳。意适忘反,往往留宿于山上。以此居齐安三年,不知其久也。

译: 子瞻被贬到齐安(今湖北黄冈)后,他的家就住在江边。齐安没有什么名山,可是长江南岸武昌(今鄂州)的群山,连绵起伏,山谷非常幽深,其中有寺庙、僧舍,西边的叫西山寺,东边的叫寒溪寺。它们紧靠着山梁,面朝山沟,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,其中寂寞、清静、恍然绝世,听不到车马的喧嚣,看不见人的足迹。每当风停了,太阳出来的时候,江面波平浪静,子瞻就拄着拐杖,带上酒,驾着渔舟,到江南去。山中有几个人,待客热情,都爱好游玩,听说子瞻到来,急忙裹着头巾,笑着出来迎接他,然后一起去游玩,一直走到深山尽处,大家都很疲惫了,他们扫去落叶,席地而坐,大家举起酒杯,互相问候,玩得非常开心,都忘记了回家,常常在山上夜宿。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,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,没觉得时间有多长。

注: 武昌:今湖北省鄂城县,秦名鄂县。公元二二一年,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,改名为武昌。九曲亭: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,为孙吴遗迹。子瞻:苏轼的字。迁:贬谪。齐安:古郡名,即黄州,今湖北黄冈。庐:居住。江之南武昌诸山:黄州与武昌(今湖北鄂城)隔江相对。武昌诸山:指樊山,又名袁山。陂陁:起伏不平的样子。涧谷:山中的溪涧峡谷。深密:幽深浓密。浮图:梵语,指佛寺。精舍:僧人住所。西山:即樊山,在鄂城西,上有九曲岭,这里指西山寺。寒溪:水名,在樊山下,这里指寒溪寺,一名资圣寺。隐蔽松枥:林木丰茂,隐蔽天地。 枥:同“栎”,即柞树,落叶乔木,果实叫橡,叶子可喂柞蚕。萧然:清静寂寞的样子。伏息:形容江水平静,缓缓流动的样子。杖:拄。策:拐杖。乱流:横绝江水。二三子:指若干青年儒生;语出《论语》,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。幅巾:不著冠,但以幅巾束首。裹幅巾者不着冠,以示洒脱。徜徉:自由自在地走。穷:穷尽。席:以……为席。酌:斟酒。相劳:相互慰问。适:到。居齐安三年: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(元丰五年),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。

全文翻译

子瞻被贬到齐安(今湖北黄冈)后,他的家就住在江边。齐安没有什么名山,可是长江南岸武昌(今鄂州)的群山,连绵起伏,山谷非常幽深,其中有寺庙、僧舍,西边的叫西山寺,东边的叫寒溪寺。它们紧靠着山梁,面朝山沟,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,其中寂寞、清静、恍然绝世,听不到车马的喧嚣,看不见人的足迹。每当风停了,太阳出来的时候,江面波平浪静,子瞻就拄着拐杖,带上酒,驾着渔舟,到江南去。山中有几个人,待客热情,都爱好游玩,听说子瞻到来,急忙裹着头巾,笑着出来迎接他,然后一起去游玩,一直走到深山尽处,大家都很疲惫了,他们扫去落叶,席地而坐,大家举起酒杯,互相问候,玩得非常开心,都忘记了回家,常常在山上夜宿。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,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,没觉得时间有多长。

可是要到西山去时,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,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,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,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。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,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,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,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,小溪幽谷就在旁边,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,都展现在人们面前。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,它的遗址非常狭小,不能容纳游人。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,树干很粗壮、千尺之高,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。子瞻每次到了树下,就成天在观察它们。一天,来了一阵暴风雷雨,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,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,亭子的地基扩大了。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,笑着说:“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?”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。亭子建成后,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。子瞻非常高兴。

我年轻的时候,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。遇山就登山,遇水就划船,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。有些地方不能到达,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。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,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,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,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,喝着溪水,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。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,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。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,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;到了他兴尽的时候,常常感到吃惊,又自我解嘲。就好像是喝酒吃饭,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,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,而吃下去后,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,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,哪些东西不该吃呢?只要心中无愧,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,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。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。

全文注解

武昌:今湖北省鄂城县,秦名鄂县。公元二二一年,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,改名为武昌。九曲亭: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,为孙吴遗迹。子瞻:苏轼的字。迁:贬谪。齐安:古郡名,即黄州,今湖北黄冈。庐:居住。江之南武昌诸山:黄州与武昌(今湖北鄂城)隔江相对。武昌诸山:指樊山,又名袁山。陂陁:起伏不平的样子。涧谷:山中的溪涧峡谷。深密:幽深浓密。浮图:梵语,指佛寺。精舍:僧人住所。西山:即樊山,在鄂城西,上有九曲岭,这里指西山寺。寒溪:水名,在樊山下,这里指寒溪寺,一名资圣寺。隐蔽松枥:林木丰茂,隐蔽天地。 枥:同“栎”,即柞树,落叶乔木,果实叫橡,叶子可喂柞蚕。萧然:清静寂寞的样子。伏息:形容江水平静,缓缓流动的样子。杖:拄。策:拐杖。乱流:横绝江水。二三子:指若干青年儒生;语出《论语》,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。幅巾:不著冠,但以幅巾束首。裹幅巾者不着冠,以示洒脱。徜徉:自由自在地走。穷:穷尽。席:以……为席。酌:斟酒。相劳:相互慰问。适:到。居齐安三年: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(元丰五年),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。

获小平: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。小平,一作“少平”。陵阜:大土山。林麓:泛指山中的林木。向背:正面、背面。效:呈现,显现。有废亭焉: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。百围:形容树干很粗。千尺:是指树的高度。斤:斧子一类的工具。睥睨:侧目斜视,有所打算。斥:开拓。

褰裳:提起衣服。先之:走在前面。移日:时间消逝。撷林卉: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。卉:草的总称;撷:摘取。适意:合乎自己的心意,表示自得其乐。易:改变。厌:满足。洒然:吃惊。杂陈: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。要之:总之。委:抛弃。腐臭:腐烂发臭。夫孰知得失之所在: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,又是在哪里失掉的。惟其无愧于中,无责于外,而姑寓焉:由于得失无常,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,处世无可责备,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。姑:姑且;寓:寓世,住在人世;中:内心;责:责备。是:这,即指适意而言。

创作背景

宋神宗元丰二年(公元1079年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。次年五月,苏辙在赴任途中,绕道送苏过母子到黄州苏轼处。在黄州逗留期问,苏辙与兄同游武昌寒溪西山,并有诗纪行。 [6]......

(更多)

赏析

 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,说明苏轼“适意为悦”的思想情趣,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。显然,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。全文构思奇特,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,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。

  全文共分三段。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,经常遨游西山。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,制高扼要,总挈文章。然后轻轻一句“齐安无名山”,随即扣住,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。寥寥数句,已有龙蛇曲屈之势。写西山,又承“庐于江上”,先用“陂陀蔓......

(更多)

苏辙

原作者:苏辙

苏辙作品: 《送鲁有开中大知洺州次子瞻韵》 《和子瞻焦山》 《中秋见月寄子瞻》 《寒食游南湖三首》 《赠吴子野道人》 《次韵刘贡父和韩康公忆其弟持国二首》 《黄州快哉亭记》
苏辙简介:
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... (更多)

Copyright ©2020 古文句子  |   渝ICP备16012481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