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/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

岂知秋禾登,贫窭有仓卒。

译: 谁能料到: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,穷苦人家,却仍然弄不到饭吃!

注: 贫窭:贫穷。仓卒:此指意外的不幸。

全文翻译

杜陵地方,有我这么个布衣,年纪越大,反而越发不合时宜。

对自己的要求,多么愚蠢可笑,私自下了决心,要向稷契看齐。

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,落得个到处碰壁,头都白了,却甘愿辛辛苦苦,不肯休息。

有一天盖上棺材,这事便无法再提,只要还没有咽气,志向就不能转移。

一年到头,都为老百姓发愁、叹息,想到他们的苦难,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。

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,却更加激昂无转,引吭高歌,毫不泄气。

我何尝没有隐居的打算,在江海之间打发日子,岂不清高?

只是碰上个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,不忍心轻易地丢下他,自己去逍遥。

如今的朝廷上,有的是栋梁之材,要建造大厦,难道还缺少我这块料?

可是连葵与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,我这忠诚的天性,又怎能轻易改掉!

回头一想,那些蚂蚁般的小人,只为谋求舒适的小窝,整天钻营。

我为什么要羡慕百丈长鲸,常想在大海里纵横驰骋?

偏偏不肯去巴结权贵,因此便耽误了自己的营生。

到现在还穷困潦倒,怎忍心埋没在灰尘之中?

没有像许由、巢父那样飘然世外,实在惭愧,虽然惭愧,却不愿改变我的操行。

还有什么办法呢?只好喝几杯酒排遣烦闷,作几首诗放声高唱,破除忧愤。

一年快完了,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,狂风怒吼,像要把高山扫平。

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,大街上一片阴森,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,半夜里离开京城。

<span style="color:#af9100;">扑落满身寒霜,断了衣带,想结上它,指头儿却冻成僵硬。

天蒙蒙亮的时候,我走到骊山脚下,骊山高处,那里有皇帝的御榻。

大雾迷漫,塞满寒冷的天空,我攀登结冰铺霜的山路,二步一滑。

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,温泉里暖气蒸腾,羽林军密密麻麻。

乐声大作,响彻辽阔的天宇,皇帝和大臣纵情娱乐,享不尽贵富荣华。

赐浴温泉的,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,参加宴会的,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。

达官显宦,都分到大量的绸帛,那些绸帛啊,都出自贫寒妇女的艰苦劳动。彤庭:朝廷。圣人:指皇帝。筐篚:两种盛物的竹器。古代皇帝以筐、篚盛布帛赏赐群臣。

她们的丈夫和公公,被鞭打绳捆,一匹匹勒索,一车车运进京城。

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,这个一筐,那个几笼,实指望他们感恩图报,救国活民。

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,那当皇帝的,岂不等于把财物白扔!

朝廷里挤满了“济济英才”,稍有良心的,真应该怵目惊心!

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,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。

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,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。

供客人保暖的,是貂鼠皮袄,朱弦、玉管,正演奏美妙的乐章。

劝客人品尝的,是驼蹄羹汤,香橙、金橘,都来自遥远的南方。

那朱门里啊,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,这大路上啊,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!

相隔才几步,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,人间的不平事,使我悲愤填胸,不能再讲!

我折向北去的道路,赶到泾、渭河边。泾、渭合流处的渡口,又改了路线。

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,波翻浪涌,放眼远望,象起伏的山岭,高接西天。

我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,怕要把天柱碰断!

河上的桥梁幸好还没有冲毁,桥柱子却吱吱呀呀,摇晃震颇。

河面这么宽,谁能飞越!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,顾不得危险。

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,无依无傍,漫天风雪,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。

受冻挨饿的穷生活,我怎能长久不管?这一次去探望,就为了有难同当。

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,我那小儿子,已活活饿死!

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,邻居们也呜呜咽咽,泪流不止!

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,做父亲的人,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!

谁能料到: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,穷苦人家,却仍然弄不到饭吃!

我好歹是个官儿,享有特权:既不服兵役,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。

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,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,就更加辛酸。

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,已经是倾家荡产,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,还不是缺吃少穿。

忧民忧国的情绪啊,千重万叠,高过终南,浩茫无际,又怎能收敛!

全文注解

杜陵:地名,在长安城东南,杜甫祖籍杜陵。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。布衣:平民。此时杜甫虽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八品小官,但仍自称布农。老大:杜甫此时已44岁。拙:笨拙。这句说年龄越大,越不能屈志随俗;同时亦有自嘲老大无成之意。

许身:自期、自许。一何愚:多么愚腐。稷与契: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,稷是周代祖先,教百姓种植五谷;契是殷代祖先,掌管文化教育。

濩落:即廓落,大而无用的意思。契阔:辛勤劳苦。

盖棺:指死亡。觊豁:希望达到。这两句说,死了就算了,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想。

穷年:终年。黎元:老百姓。肠内热:内心焦急,忧心如焚。

弥:更加,越发。

江海志:隐居之志。潇洒送日月: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
尧舜君:此以尧舜转唐玄宗。

廊庙具:治国之人才。

葵藿:指葵与藿,均为菜名。

顾:想一想。蝼蚁辈:转喻那些钻营利禄的人。

胡为:为何?大鲸:转喻有远大理想者。辄:就,常常。拟:想要。偃溟渤:到大海中去。

以兹误生理:因为这份理想而误了生计。干谒:求见权贵。

兀兀:穷困劳碌的样子。

巢与由:巢父、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。

沉饮聊自遣:姑且痛饮,自我排遣。

天衢:天空。峥嵘:原是形容山势,这里用来形容阴云密布。客子:此为杜甫自称。发:出发。

骊山:在今陕西临潼县南。嵽嵲:形容山高,此指骊山。

蚩尤: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。黄帝与蚩尤作战,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。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。

瑶池: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宴会的地方。此指骊山温泉。气郁律:温泉热气蒸腾。羽林:皇帝的禁卫军,摩戛:武器相撞击。

殷:充满。胶葛:山石高峻貌。这句指乐声震动山冈。

长缨:指权贵。缨,帽带。短褐:粗布短袄,此指平民。

彤庭:朝廷。圣人:指皇帝。筐篚:两种盛物的竹器。古代皇帝以筐、篚盛布帛赏赐群臣。

“臣如”两句意为:臣子如果忽视此理,那么皇帝的赏赐不是白费了吗?

“多士”两句意为:朝臣众多,其中的仁者应当惶恐不安地尽心为国。

内金盘:宫中皇帝御用的金盘。卫、霍:指汉代大将卫青、霍去病,都是汉武帝的亲戚。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、权臣杨国忠。

中堂:指杨氏家族的庭堂。舞神仙:像神仙一样的美女在翩翩起舞。烟雾:形容美女所穿的如烟如雾的薄薄的纱衣。玉质:指美人的肌肤。

“煖客”以下四句:极写贵族生活豪华奢侈。

荣、枯:繁荣、枯萎。此喻朱门的豪华生活和路边冻死的尸骨。惆怅:此言感慨、难过。

北辕:车向北行。杜甫自长安至蒲城,沿渭水东走,再折向北行。泾渭:二水名,在陕西临潼境内汇合。官渡:官设的渡口。

高崪兀: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。

崆峒:山名,在今甘肃凉平市。天柱:古代神话说,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,叫天柱。恐触天柱折:形容冰水汹涌,仿佛共工头触不周山,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。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。

河梁:桥。坼:断裂。枝撑:桥的支柱。窸窣:象声词,木桥振动的声音。

行旅相攀援:行路的人们相互攀扶。

异县:指奉先县。十口隔风雪: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,为风雪所阻隔。

庶:希望。

贫窭:贫穷。仓卒:此指意外的不幸。

名不隶征伐:此句自言名属“士人”,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、劳役。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,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。

平人固骚屑:平民百姓本来就免不了赋役的烦恼。平人:平民,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,改“民”为“人”。

失业徒:失去产业的人们。

忧端齐终南: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。澒洞:广大的样子。掇:收拾,引申为止息。

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题下原注:“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。”杜甫在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,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。担此任不久,即在公元755年(天宝十四年)的十月、十一月之间,他由长安往奉先县(今陕西蒲城)探望妻儿,写下了这首诗。

......

(更多)

赏析

 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,这是一首代表作。公元755年(天宝十四载),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,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,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,所以诗中有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气氛,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。

  原诗五百字,可分为三大段。开头至“放歌破愁绝”为第一段。这一段千回百折,层层如剥蕉心,出语的自然圆转。

 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,所以自称杜陵布衣。“老大意转拙”,如同俗语说“越活越回去了”。说“笨拙”......

(更多)

题解

 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(755)。十月,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恰的任命。十一月,杜甫从京城长安去奉先县(治所在今陕西蒲城)探家,安禄山恰在此时造反。杜甫经骊山时,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无从知晓,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享乐。久已积压在竟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,为沿途所见荣枯之异和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激发,于是创作了这首名诗。

  全诗凡五百字,而其中叙述自京师出发,过骊山,就泾渭,抵奉先,不过数十字,其馀都是议论或感慨,因......

(更多)

杜甫

原作者:杜甫

杜甫作品: 《秋兴八首》 《前出塞九首》 《北征》 《兵车行》 《赠卫八处士》 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 《新婚别》
杜甫简介: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... (更多)

Copyright ©2020 古文句子  |   渝ICP备16012481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