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大梁行

遗墟但见狐狸迹,古地空余草木根。

译: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,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。

注: 遗墟:荒废的城市建筑。迹:一作“窟”。

全文翻译

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,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。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,目睹荒芜的景象,不由愁思满怀,难以自已。

魏王的宫室、庙观都长满了禾黍,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。

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,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,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。

精锐的军队,规模达三十万之多,国土上营寨连绵,相接千里之遥。

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,哪里可以言说,连当年那些楼台、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。

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,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。

天色已晚,草木凋零,目睹此情此景,不由手把长剑,悲极而歌。

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,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。

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,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,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。

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,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?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,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。

全文注解

莽苍:一作“苍茫”。饶:多。荆榛: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。

魏王宫观: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。观:一作“馆”,一作“殿”。禾黍:语见《诗经·国风·王风·黍离》。信陵: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,封号信陵君。

朝市:朝廷街市。轩车: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。歌钟: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。

军容:军队的规模装备。国步:指国土面积。营:一作“衡”。一:一作“五”。

论:言说。高台曲池:泛指楼台湖池。

遗墟:荒废的城市建筑。迹:一作“窟”。

摇落:凋零。

朱亥:据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载,朱亥本为屠夫,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,夺兵抗秦救赵,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。夷门:魏大梁城东门。

创作背景

  此诗是高适与李白、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。据《新唐书·杜甫传》:“尝从(李)白及高适过汴州,酒醋登吹台,慷慨怀古,人莫测也。”此事在公元744年(唐玄宗天宝三年),高适此诗作于当年,时四十岁。

......

(更多)

鉴赏

  全诗二十句,四句一转韵,分为五个自然段落。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,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:在缓辔徐行中,只见满城一片荆棘,莽莽苍苍,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,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,也已烟消云散,化作满地灰尘。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,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,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,起了笼罩全篇、奠定基调的作用。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,是在说“今”,但其中的“魏王宫观”“信......

(更多)

高适

原作者:高适

高适作品: 《燕歌行并序》 《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》 《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》 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 《别韦参军》 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》 《送浑将军出塞》
高适简介:

高适(704—765年)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宋城(今河南商丘睢阳)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,唐代大臣、诗人。曾任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,世称高常侍。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,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... (更多)

Copyright ©2020 古文句子  |   渝ICP备16012481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