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奚荐贤

祁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。称解狐——其仇也。将立之而卒。又问焉。对曰:“午也可。”于是羊舌职死矣,晋侯曰:“孰可以 代之?”对曰:“赤也可。”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,羊舌赤佐之。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。称其仇,不为谄;立其子,不为比;举其偏,不为党。《商书》曰:“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。”其祁奚之谓矣。解狐得举,祁午得位,伯华得官;建一官而三物成,能举善也。夫唯善,故能举其类。《诗》云:“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。”祁奚有焉。

译: 祁奚请求退休。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,祁奚推荐仇人解狐。正要立解狐,解狐却死了。晋悼公征求意见,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。正当此时,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。晋悼公又问:“谁可接任?”祁奚答道:“其子羊舌赤适合。”晋悼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,羊舌赤佐助。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,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。推举仇人,不算是诌媚;拥立儿子,不是出于偏爱;推荐直属的下级,不是为了袒护。商书说:“没有偏爱,没有结党,王道坦坦荡荡,公正无私。”说的就是祁奚了。解狐被举荐,祁午接任、羊舌赤任职: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,真是能举荐贤人啊。正因为自己为善,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。诗经说:“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。”祁奚真是贤德的人。

注: 祁奚:字黄羊,晋国大臣。请老:告老,请求退休。晋侯:指晋悼公。嗣:指接替职位的人。称:推举。解狐:晋国的大臣。午:祁午,祁奚的儿子。羊舌职:晋国的大臣,姓羊舌,名职。孰:谁。羊舌赤:羊舌职的儿子。于是:略等于现代的“于是”。佐之: 辅佐他,这里这指担当中军佐。君子:作者的假托,《左传》中习惯用来发表评论的方式。于是:在这件事情上。举:推荐。善:指贤者。谄(chǎn):谄媚,讨好。不为谄:不算是谄。比:偏袒,偏爱。为私利而无原则的结合,这里指偏爱自己亲人。偏:指副职,下属。党:勾结。王道:理想中的政治。荡荡:平坦广大的样子。这里指公正无私。这两句话见于《尚书·洪范》。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:见《诗经·小雅·裳裳者华》。只有有道德的人,才能举荐像自己一样的人。

全文翻译

祁奚请求退休。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,祁奚推荐仇人解狐。正要立解狐,解狐却死了。晋悼公征求意见,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。正当此时,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。晋悼公又问:“谁可接任?”祁奚答道:“其子羊舌赤适合。”晋悼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,羊舌赤佐助。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,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。推举仇人,不算是诌媚;拥立儿子,不是出于偏爱;推荐直属的下级,不是为了袒护。商书说:“没有偏爱,没有结党,王道坦坦荡荡,公正无私。”说的就是祁奚了。解狐被举荐,祁午接任、羊舌赤任职: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,真是能举荐贤人啊。正因为自己为善,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。诗经说:“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。”祁奚真是贤德的人。

全文注解

祁奚:字黄羊,晋国大臣。请老:告老,请求退休。晋侯:指晋悼公。嗣:指接替职位的人。称:推举。解狐:晋国的大臣。午:祁午,祁奚的儿子。羊舌职:晋国的大臣,姓羊舌,名职。孰:谁。羊舌赤:羊舌职的儿子。于是:略等于现代的“于是”。佐之: 辅佐他,这里这指担当中军佐。君子:作者的假托,《左传》中习惯用来发表评论的方式。于是:在这件事情上。举:推荐。善:指贤者。谄(chǎn):谄媚,讨好。不为谄:不算是谄。比:偏袒,偏爱。为私利而无原则的结合,这里指偏爱自己亲人。偏:指副职,下属。党:勾结。王道:理想中的政治。荡荡:平坦广大的样子。这里指公正无私。这两句话见于《尚书·洪范》。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:见《诗经·小雅·裳裳者华》。只有有道德的人,才能举荐像自己一样的人。

赏析

  一个正直无私、胸怀广阔的古代贤者形象跃然纸上。祁奚很有自知之明,年纪大了请求退休,绝无老马恋栈的患得患失心态。晋悼公五次三番征求意见,正是对祁奚人品的高度信任。仇人解狐得到推荐,难道是祁奚刻意讨好献媚吗?让儿子接任,副职之子辅佐,难道不怕授人以结党营私的话柄吗?然而这些,丝毫没有影响祁奚的心态,他已经到了“从心不逾矩”的年龄段。作为老臣,祁奚拥有圆熟的政治智慧和良好的判断力,他公私分明,思虑严密周详,洞察力强,处事很有分寸。“建一官而三物成”,祁......

(更多)

左丘明

原作者:左丘明

左丘明作品: 《晋公子重耳之亡》 《齐晋鞌之战》 《秦晋崤之战》 《郑伯克段于鄢》 《宫之奇谏假道》 《介之推不言禄》 《晋灵公不君》
左丘明简介:

丘明(姓姜,氏丘,名明),华夏人,生于前502年,死于前422年,享年80岁。丘穆公吕印的后代。本名丘明,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,故在姓前添“左”字,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,世称“左丘明”,后为鲁国太史 。左氏世为鲁国太史,至丘明则约与孔子(前551-479)同时,而年辈稍晚。他是当时著名史家、学者与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国语》等。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... (更多)

Copyright ©2020 古文句子  |   渝ICP备16012481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