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飞来峰

《登飞来峰》

译/注

王安石 〔宋代〕

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(飞来山 一作:飞来峰)

译: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,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。

注: 飞来山:有两说: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。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。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,故名飞来峰。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。千寻塔:很高很高的塔。寻,古时长度单位,八尺为寻。闻说:听说。

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译: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,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。

注: 浮云:在山间浮动的云雾。望眼:视线。缘:因为。

全文翻译

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,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。

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,是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。

全文注解

飞来山:有两说: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。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。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,故名飞来峰。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。千寻塔:很高很高的塔。寻,古时长度单位,八尺为寻。闻说:听说。

浮云:在山间浮动的云雾。望眼:视线。缘:因为。

创作背景

  公元1050年(宋仁宗皇祐二年)夏天,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,途经杭州时,写下此诗。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,正值壮年,心怀壮志,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,表达宽阔情怀。

......

(更多)

赏析

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、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。诗的第一句,诗人用“千寻”这一夸张的词语,借写峰上古塔之高,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。诗的第二句,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,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、胸怀改革大志、对前途充满信心,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。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,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、邪臣蔽贤的忧虑,而诗人却加上“不畏”二字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,不畏奸邪的......

(更多)

简析

  山是高耸的,塔是高耸的,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。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?不知道。诗人只告诉我们,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——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。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:站在塔上,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。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!

  从全诗看,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的胸襟境界,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;但无“闻说鸡鸣见日升”作铺垫,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。

  只有登上“飞来山上千寻塔”,才......

(更多)

王安石

作者:王安石

王安石其他作品: 《寄曾子固》 《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》 《明妃曲二首》 《韩持国见访》 《游褒禅山记》 《明妃曲二首·其一》 《杜甫画像》
《王安石》简介: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... (更多)

投稿有关《王安石》的语录
Copyright ©2020 古文句子  |   渝ICP备16012481号-4